三炮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宦 > 第156章 风雨袭颜

第156章 风雨袭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虽说马场本身并不一定需要占据耕地,略平缓些的山地也可以拿来用。可是用来种植饲料和马草的,却是要实打实的良田。

如此一来,即便是只拿种饲料和马草的五亩耕地来计算,若是拿来种粮食,只要不是荒年,一年里每亩至少可以也收成粮食三石,即便是放到湖广这些粮食产地,仍然也可以卖到二两多的银子,五亩地就是十余两。

养出一匹马,至少需要两年,于是只这五亩地的成本,就高达二十余两,更勿论还需要花费劳力去打理马场。

而如今朝廷收购的马价,最高也不过是每匹二十四两。最后算下来,辛苦折腾了两年,不但分文未得,甚至还可能亏本。

可若要朝廷里再提高马价,也几乎绝无可能。因为相比起来,从鞑靼和瓦剌买马,同样的上等壮马至多只需要每匹不到十两的价钱。草原上养马,可不需要占用田地,牧民随水草而迁,走到哪吃到哪。再套用句四百年后流行的话来说,人均劳动力工资也更低,所以一匹马卖十两,反倒是还能挣不少。

京师,翰林院。

倚靠着记忆里的文章底子,虽然这大半年来,唐旭所做的文章已经颇有了些长进,文章中的一些字句,甚至常常引得孙承宗拍案叫绝。可是如今的唐大人,仍然是依着原来的规矩,每隔些时日,就将这段时间里所做的文章收聚一回,拿去让孙承宗点评。

因为明年的八月,唐旭就要去赴乡试,所以孙承宗如今为唐旭所出的卷题,已不仅仅再是当日“恩考”时所做的那些文章。

这回孙老师为唐旭所出的考题,正是“茶马之法”。这道考题,在嘉靖七年的浙江乡试中也曾经用到过。相比起县试和府试,乡试在科举里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门槛,因为乡试的选拔,已经是真正的要为朝廷遴选官吏。举人中的佼佼者,甚至是完全有可能直接步入仕途,所以绝不能再仅仅的浮华于文章辞藻。

而且有些考题,虽然从表面上看,仅仅是要求写文章,实际上却牵涉到了民政,军事甚至天文,地理,格物,化学,应考者若是知识不渊博,或者只会读死,根本没有办法应付得过来。很明显,比如像孙伯翰那样的老生员,虽然文才并不算差,可却在这里缺了一块,便始终无法越过这道门槛。

不过即便如此,唐大人的观点却也是与朝廷相当的一致,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马政到底是不可废的。今年也许可以向鞑靼人或者瓦剌人买马,可到了明年,没准两边掐起架来就买不到了。而朝廷做着亏本的买卖却仍然不肯放手,约莫也是不想完全受制于人。

所以,唐大人的观点是,马是一定要养的,自力更生不可丢弃。可是也并不是什么马都要养,要养就养真正的宝马良驹。

关于孙老师这回出的题目,唐大人也是正儿八经的好好思量了一回。甚至上回在乾清宫里和朱常洛提起要养马,也并非完全是真的无的放矢。

如今大明朝的马政,乃是沿袭唐宋之法,在国内是以丁役制度所摊派下去的。若有不足之数,则用银钱或者茶叶,丝绸等物产与鞑靼人,瓦剌人交易。

兴许向来有不少人认为,好马一般都是产自蒙古等塞外草原等地。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完全不对,其实在马场里,也是可以养出好马的。经过人工培育,精心饲养的马匹,甚至可以比草原上出产的马更好。

大明朝的百姓不愿意养马,其实真正的问题其实只在于两个字——“利益”。

大体算下来,在如今的大明朝,饲养一匹马,平均至少需要十亩地大小的地方供马匹活动。再加上提供饲料所要的田地,则至少是十五亩。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