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工业之流光岁月 > 第二百八十章:缘由

第二百八十章:缘由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汪正国可以预计的是,基于这次双摄方案做出来的数码相机虽然无法达到几十年之后的成像效果,但要和八十年代国产彩色胶卷相比较,绝对是不会落下风,甚至还会因为其独特的色彩风格而大出风头。

屠珍英知道基金会一直在支持电讯工程学院的白斯文教授研发数字式光学传感器,但这才一年多时间啊,突然听说都已经出成果,这可是大新闻。

“传感器那边的进度这么快?之前公司的技术部门还专门收集了国外的数码相机研发信息,貌似国外的光学传感器都还没能大规模实用化,国内这难道是嗑药了,还是说弄出了什么黑科技。”

关于“黑科技”说法,自然是屠珍英跟着某人混久之后学到的,他觉得这次白斯文教授能取得突破性成果,恐怕还真和黑科技脱不了关系。

虽然性能上面有一定提升,但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却居高不下,难以推广开。

拜耳滤镜是数字式光学传感器实现色彩捕捉要求的最佳方案,该技术于1976年获得专利,持有人为拜耳,直到此时的1985年,该专利还远远没有到期,好在此时的数字式光学传感器没有大规模市场化,获得专利授权还是相对比较容易。

也就是拿到了拜耳滤镜的专利授权之后,手头有了来自专利持有方的原始技术,白斯文教授才有底气说能够在86年把20万像素黑白传感器和5万像素彩色传感器同时推出。

至于为什么同等技术水准下,能够做20万黑白像素却只能做出5万彩色像素,这就要说起拜耳滤镜的工作原理:

一个像素点里设计有四个感光器,即:绿-红-绿-蓝,通过这四个感光器对不同的光线过滤,实现彩色数据输出。

而单个像素点内要集成四个感光器,这就是黑白传感器所没有的,自然就导致单个彩色像素点的工艺相对黑白像素点要更加复杂化、体积巨大化,最终导致在同等传感器大小的条件下,做出彩色像素点肯定要比做黑白像素点更少。

好在这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以五万个彩色像素点去捕捉色彩,其实还差不多可以接受,反正八十年代的彩色照片本就是在国内才刚开始兴起,真要是翻出一张八十年代彩色胶卷洗出来的相片,那色彩其实也只能算是一般。

将八十年代的彩色照片拿来和数字式传感器捕捉色彩打印的照片做对比,那确实不是同一个级别。

毕竟!这是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成像方案,最终输出的色彩当然也会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后的照相数码化之后,却还依旧有人怀念胶卷照片的原因,美其名曰是胶卷照片有独特的质。

实际嘛,恐怕更多还是在装逼。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