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少年战歌 > 第六百五十七章,定国是诏

第六百五十七章,定国是诏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只是今年一直打仗错过了农时,大规模的打粮起码也要等到明年夏季,这个过度期需要大量的赈济粮。好在大明国的粮食储备很多,基本上可以应对,避免了人大量人口饿死。

终于,冗长的《定国是诏》宣读完毕。

但,仍然没有结束,接下来,又是一份改革科举和重开科举的诏书。这是杨鹏送给东南寒士的大礼包。诏曰:“国家抡才大典,才学之重,社稷之本也。王以明道治天下,故以明道权衡天下英才…所谓明道者,明天道,明人道,明臣道,知廉耻,知民心,知善恶…”

“明道者,必知文史以为鉴,必知算术以知数,必习骑射以强身,必知稼穑以劝农……此即为明道也。”此言一出,一些文人出身的官员,都是有点愕然,但他们都是天京新城老人了,也没有腹诽。

自古以来,帝王都是以孝治天下。而燕王杨鹏,第一次提出“以明道治天下”,可谓首创。作为开国之君,他有这个资格,也有这个便利。

之前宋朝搞公田法,遭到大地主们反对,结果没搞成,他自己也被黑的不像话,还不得好死。

现在,中原的大地主们,大多被大明军镇压,他们兼并的大量土地,也成为杨鹏的王田。

大明国具备推行均田令的条件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田,俱为王田公产,不得私自买卖。百姓授田,可永世耕种,不可须臾典卖也。官民人等所受田土,非获罪不得夺田…”

首先一个基点,天下所有的田地都是国有,不得私自买卖。

但是,也强调了使用权的稳定。百姓可以世代耕种,只是不许买卖。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本质上就是私田制。只是以公田的名义,从法律上禁绝了买卖,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可能。

杨鹏的明道治天下,选拔的其实是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对经史子集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没有取消,而对于算术,农时,民生,君子六艺等要求有所提高。

说白了就是要求智育,德育,体育一体,缺一不可。“着各州印制科考教本,分发郡县,以为科考范畴……”

就是将考试资料发下去,让参加考试的学子先复习准备。考试的各科权重,和海东相同。目前,传统的经史子集仍然是分值最权重的科目。

“各郡录取者为秀才,赐予秀才功名;州考录取者为举人,赐予举人功名;举人可赴汴京参加会试……会试每两年一次,五考不中者,取消参考资格…”

杨鹏借鉴了明朝的科举制度,明确设定秀才,举人,进士三等文阶。但把每三年一考,改为每两年一考,还限制了考试次数,免得很多人一直考,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因为你兼并的土地再多,朝廷一句话就可以收回去啊。可以说,大明国大半的田土,都已经掌握在大明廷手里。这为均田令提供了条件。“以各县域公田,扣除职田之后,分授该县无田少田者,无论男女老幼,以口均分。田以肥瘠分为上田,中田,下田。一亩上田等同中田亩半,下田两亩。”

“一郡之内,各县人口田土有多寡之分。是以着各地郡守,以郡为域,迁移百姓,以多均寡。人多地狭之县,可迁移至地广人稀之县……”

杨鹏这个做法,就是打破国人重迁的习惯,让人口和土地资源均衡起来,将人均田亩少的地区人口,迁往人均田亩多的地区。不要出现一个县地少人多,而另一个县地广人稀的局面,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

他计划先以县为单位,后以郡为单位,最后以州为单位,慢慢扩散人口迁移,缓解人口地区失衡的情况。“各以县域人口田亩为基,每人授田三到五亩。五口之家,以挟田二十亩为善,每三年,核准口数,重新划定田亩…”

杨鹏按照五口之家二十亩田为参考推行均田令,比隋唐时期的一户挟百亩看似小气多了,其实不然。因为此时的耕作技术早就不是隋唐时的粗放式耕种了,深耕细作之下,亩产大大增加,人均耕种数量也降低了。一家二十亩田,不勤快都种不完。加上东南田肥,人均几亩田足够完税之后略有盈余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