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大明元辅 > 第280章 剑指东瀛(圩三)给个希望

第280章 剑指东瀛(圩三)给个希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是,您这“一人食数人之饷”的精兵怎么会饿到去抢一只鸡?这饷银到底是买不着东西还是流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崇祯初,京营士兵月饷一两四加一斛米,但丝毫没有战斗力,一年吃掉97万8千石的粮食,结果却只选出来不到一万战兵。

关宁军月饷1.4两加一斛米;南兵1.5到1.7两;东江军月饷7钱加一斛米;其他九边军镇就更惨了,基本从2钱到8钱不等。如蓟镇有4.5钱的,也有7.5钱的。明明都是兵,差距就这么大。

永平城原本有一千标兵,民壮操兵两千余,辽事兴起后又增设了忠武营三千。但是崇祯起搞汰兵,一下子营兵兵力减了三分之二,操兵减了十之六七。于是到了己己之变,就被清军轻松打下来了。

蓟镇守台用火箭,戚继光曾有定制,需5分银一支,才能制造出合格品,且要每年淘汰库存换新。到了明末崇祯年间,这火箭变成了8厘一支,而实际只给了工匠4厘银子制造,还从不更换。

这好像很诡异,但如果真要探究,那就不得不深思一下究竟为什么会这样。高务实以前作为爱好者也曾经看过一些论坛讨论,自己甚至还曾参与,记得其中一些有意思的事。

如浑河之战,辽军坐视不救白杆兵与浙兵。为什么不救?其实并非是站一边的辽军贪生怕死,而是辽军与南军本来就有矛盾(援朝时就有矛盾,此事前文已有述)。更糟糕的是南军不仅与辽军有矛盾,当时与蓟镇边军也有矛盾。

为什么南兵与白杆兵分河布置?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战术规划,而完全是两军互不信任,因为在援辽之前,这两军在蓟镇已经打了一次群架,不仅各有死伤,甚至连炮都动用了,这样的紧张关系谈何信任和配合?说句不客气的话,大敌当前互相不下绊子就算良心还没坏了。

再有就是经常有部分将领为保存实力而选择逃跑。如大凌河中的长山之战,吴襄率家丁骑兵和两降夷营骑兵直接跑路,将宋伟车营和步兵甩给了皇太极。等到回了锦州一清点,他所带的军队居然没太大损失。

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此时朝廷的管控力度进一步下滑,军队私有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已经开始正式出现军阀化了。

且不说这种火箭除了当烟花放一放之外还有什么用,更需要问一句另外4厘最后到谁腰包里了。

又比如,万历十九年朝廷定大同一镇八万兵力,负责守六百里边,而到崇祯时,大同重镇堪战之兵居然仅剩万余。养马这种大事仅春秋给点豆草,夏秋……自己放牧去养吧。

还有就是部分人利用战争发国难财。明末渤海湾内向辽东海运输粮食动不动就漂没,而且经常是固定比例的漂没。这可是渤海湾啊,如果区区渤海行船都危险成这样,那下西洋是怎么下的?按那个漂没程度,下西洋根本没人回得来了。

再举一例,松锦大战很多人都说皇太极抄了洪承畴的粮仓,是造成明军败北的关键,但实际上被清军派去运粮食的朝鲜世子发现,那个粮仓里的所谓粮食全都腐臭不可闻,根本不能吃。

实际情况是什么?其实是运往辽东的各仓储粮食一直都在被官吏“插和沙土糠秕”,朝鲜世子对此大受震撼属于是大惊小怪。

除以上这些意外,倍受后世人赞誉的西法党曾在万历四十七年曾提出练精兵两万人,报价是各种军械营房四十万,粮饷五十万。就是说,练兵两万就敢向朝廷要九十万两,这价格让后来的蓟辽督师们看了都得哭诉辽饷要得太少了啊!

这么高价的理由就是“制造极精器械,一人食数人之饷”,然后搞笑的事情发生了:崇祯时,西法党们终于在山东开始练兵了,练的这些兵为了一只鸡,最后叛乱投了八旗。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